專家稱中國未失勞動力優勢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沿海城市出現用工荒,并且導致以富士康為典型的大型制造企業內遷尋求競爭力。針對這種現象,有專家診斷為中國制造業正遭遇“劉易斯拐點”,剩余勞動力消失將迫使工資上漲,提高工資在收入中的占比。
復旦大學教授孫立堅昨天直言不諱地表示,他不同意“劉易斯拐點”的提法,并稱沿海城市的用工荒則是暫時的現象,隨著中國城市化建設不斷推進,農村城市化推進吸納的勞動力還是會釋放出來,何況中國目前的經濟轉型還沒有完成。
眼下的客觀現實是,珠三角制造基地勞動力缺乏,大量的企業產能無法開足,這種狀況迫使企業提高工資或搬遷工廠。
孫立堅昨天表示,沿海城市用工荒主要是金融危機來臨后,為拉動內需和經濟增長,中國政府啟動一系列的城市建設,包括推進農村的城市化進程,這種政府主導的行為吸納了大量的勞動力,導致勞動力在家就近而不愿意前往沿海城市打工,“但是這種變化是暫時的,等政府主導這一城市基建告一段落后,這些吸納的勞動力還會重新回到城市尋求工作”,“目前中國的內需仍然在大城市或靠近國外市場的沿海城市,工廠搬到內陸后,如果內陸市場沒有消費能力,那企業將來還會搬回沿海城市,企業會自己核算成本優勢。”
孫立堅還表示,國外出現“劉易斯拐點”是伴隨著國外經濟結構轉型完成,但是目前中國的經濟結構轉型遠遠沒有完成。“大企業在轉型過程會釋放出大量的勞動力,這些勞動力會向城市的中小企業流動,中國勞動力仍然會很充足。”
“有人認為中國的人口紅利會持續到2020年,不過對此我有質疑。”按照孫立堅的判斷,這一時間應該會更長。
不過與專家分析不同,企業更多是用腳投票,富士康、偉創力、惠普乃至聯想都計劃把工廠前往內陸城市,至少說明企業目前認為沿海城市成本過高。加上內陸城市的引資需求而給予政策紅利,會加速大型企業工廠的內遷。高鐵等交通建設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使內陸產品短時間內可運輸到各沿海主要市場。這種內陸設廠、市場營銷放在沿海等大城市市場一旦模式穩定成熟,也會在各行業有“擊鼓傳花”效應。
孫立堅稱,內陸基礎實施的完善會加速工廠內遷,但是市場仍會放在大城市和沿海城市市場,內陸城市消費力仍很小,“這種內遷不會使所有內陸城市都有機會,而是某幾個城市集中承接了這種工廠。”他表示,目前這種全國鋪開建設引資設廠要謹慎,企業對工廠選址非常嚴格,只會選擇產業集聚地投資才會有成本效應。
上一篇:澄清“勞動維權熱”中的幾個誤解
無需注冊 快速免費咨詢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