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工會:在創先爭優中構建和諧勞動關系
江蘇省工會系統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把創建職工之家、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作為重要內容,在全系統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積極擴大工會組織,千方百計保障職工權益,構建領先全國的和諧勞動關系,成為江蘇工會創先爭優的耀眼亮色。
外企、私企員工,成為工會“新鮮血液”
今年以來,蘇州工業園的外資企業紛紛要求成立工會。園區黨工委副書記方文浜指著桌上一摞材料對記者說,這些都是外資企業要求建立工會的申報材料,足有200份。過去園區里的外企建工會要上級工會敦促,而現在都是主動要求建工會。
外企組建工會頻頻告捷,只是江蘇積極擴大工會組織的一個側影。隨著新經濟組織、新社會組織的不斷出現,“工人”的內涵在擴大,“會員”的概念在延伸,外資企業、私營企業工人,大量流動的農民工,都成為江蘇工會的“新鮮血液”;專業市場工會、樓宇工會等新型工會組織應運而生。南京1900多名高學歷、高職稱的IT員工首次成為工會會員;南京玄武區的東鼎大廈、新伊汽配商城、玄武門創業園分別組建了樓宇、市場和創業園工會組織。
“哪里有職工,哪里就建工會組織,哪里就發展會員。”省總工會負責人張鴻生說。截至7月,全省一共建立工會組織32萬家,發展工會會員1473萬人。全省基層工會中非公企業工會占70%,外企工會組建率達86.4%,其中江蘇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建會率達93%。
薪酬協商制度有效化解勞資博弈糾紛
“加薪沒門,要不走人”——一直以來,一些老板常常這樣對待要求加薪的員工。如何改變這種“資強勞弱”的格局?我省各級工會組織在創先爭優活動中積極創新機制,在全國率先推出協商薪酬制度“升級版”,從而有效化解勞資博弈糾紛,使勞方有了工資話語權。
今年6月初,南京際華三五二一公司60多名一線職工與公司高層坐在同一談判桌上,圍繞工資“漲,還是不漲”展開辯論。博弈結果,是雙方達成協議:從6月15日起,在崗職工工資增長15%,其中一線職工增長幅度達到30%。
揚中一家日資企業因一年多沒給職工增加工資,勞資關系一度緊張。自開展第一次工資協商后,今年在工資集體合同即將到期之前,企業行政方搶在工會之前主動發出了新一輪工資協商要約。勞資雙方協商達成一致意見后,5名董事從日本專程趕到揚中召開董事會,審議通過了工資協商集體合同。
據省總工會“萬家企業工資協商成效問卷調查”顯示,工資協商書面要約七成以上由企業工會主動提出;還有258家企業是行政方主動向企業工會提出的,這表明企業保障職工合法工資權益的意識增強了;工資協議增長7%-14%的企業5830家,占52.32%。
為低保“邊緣戶”送“魚”授“漁”
服務群眾、改善民生,是創先爭優活動的重要目標。在南京市白下路2號的南京總工會職工幫扶中心,記者看到,特困救助、職業介紹、職業培訓、小額貸款、法律援助、維權熱線等9個服務窗口一字排開,求助職工在這里總能找到需要的幫扶,接受“一站式”服務。
這是記者親歷的一個場景:南京建鄴區的沈長坤下崗后打零工,愛人無固定工作。聽說有職工幫扶中心,他來到這里尋求幫助。“我年紀不小了,又沒有一技之長。”“不要緊,我們可以給你免費培訓;學完之后,可以幫你聯系單位;如果你自己開餐館資金不夠,還可以幫你申請小額貸款……”
省總工會保障工作部負責人介紹說,在創先爭優活動中,全省工會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對困難職工既送“魚”又送“漁”,進行實用技術培訓,讓他們掌握重新就業的一技之能。自南京成立全省首家困難職工幫扶中心以來,全省已建立107個困難職工幫扶中心,做到困難職工隨時求助,工會即時幫助,為困難職工造就了“溫暖之家”。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