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沛:企業勞動力成本上漲就該“擋也擋不住”
因為開拓了新興市場,李志忠的文具廠最近拿到了比去年更多的訂單,但談到利潤率,這個“老外貿”搖了搖頭。“也就是個位數,比以前少了不是一點。”而在2007年,這個數字曾一度達到20%。為了留住工人,他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工資和別的工廠競爭。沿海工廠開始工人爭奪戰,勞動力成本至少增30%。(《北京晨報》9月18日)
成本上漲,這是企業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必然面臨的重大問題。不過,在很長一段時間,中國企業主要是在經受生產要素中原材料成本、資金成本、技術成本等等的上漲。由于長期的經常性上漲,企業對此的感覺往往也就麻木了,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了。在這個過程中,勞動力成本也在上漲,但是其上漲的幅度遠遠小于其他要素的上漲,從而也就延續了中國企業低廉勞動力成本的現狀,并成就了中國企業低成本優勢。也正因為如此,勞動力成本的極度低廉,似乎成了天經地義的事,當勞動力成本開始也上漲的時候,給企業的感受,反而顯得有些“豈有此理”了——因為一些行業的“勞動力成本增長30%是一個非常保守的統計。”
勞動力成本上漲到底是“豈有此理”還是理所當然?答案顯然是后者。從要素比較的角度看,都是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都是通過市場調節,作為各種要素中最重要的人力資源要素,在其他要素都紛紛大幅上漲之后,每個勞動力要維持自身作為一個勞動力的成本早已大幅上漲,僅僅為了維持勞動力的生產與再生產,人力資源要素價格的上漲也是順理成章的事;中國企業長期享受了低價勞動力這塊蛋糕,從而為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這是以勞動力的犧牲為代價的,這種狀況當然不應該也不可能一直延續。這不僅是因為勞動力本身無法承受這種沒完沒了的犧牲,同時,對于不少企業,也可以避免形成一種低廉勞動力成本依賴癥——那不利于企業去苦練內功,加強創新,通過創新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與提高管理水平來增強自身的競爭力。
那么一些行業的“勞動力成本增長30%是一個非常保守的統計。”是不是說明勞動力成本的上漲已經達到了“很過分”,從而讓企業無法承受的地步?顯然不是。30%當然也是一個可觀的比例,但是千萬不要忽略了勞動力成本的基數,以100元為基數上漲30%,跟以1000元為基數上漲30%,和以10000元為基數上漲30%,其實際上漲的成本相差是十分巨大的。中國企業的勞動力成本,今天的基數普遍很低,因此,即使是真正上漲也30%,其實那上漲的數額也是十分有限的,絕非洪水猛獸那樣可怕。當然,由此會擠占企業的利潤空間,則是不言而喻的。問題是,企業難道為了保持自己理想的利潤水平,就只有通過千方百計壓低勞動力成本來實現?這不僅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長久的,沒有可持續性的。中國企業發展到今天,要保障合理利潤,必須要跟上世界企業發展的潮流,早日走出靠低價勞動力來打天下,來過好日子的老習慣,早日形成靠自己的內功來贏得市場與求得發展的習慣。無論企業本身愿不愿意,都必然是如此,因為企業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是擋也擋不住的,誰也別想擋住!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