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可促進國民經濟均衡發展
從今年7月1日開始,河南、陜西、安徽、海南等省開始上調職工最低工資標準,各省的上調幅度均在20%以上,其中海南三類地區的工資增幅達41.7%,平均增幅達37%。8月17日,青海宣布于9月1日起調整全省最低工資標準,成為今年第27個確定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的省份。此外,企業也在招工難、工人集體訴求增強等因素的影響下,紛紛增加工資。輿論普遍認為,這為下一步推進收入分配改革,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但也有一些雜音,擔心勞動力成本上升影響我國利用外資,擔心企業無法承受工資的過快增長而減少招工,甚至擔心影響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其實,只要稍加分析,我們就不難發現,這些擔心是多余的。相反,最低工資標準的大范圍提高只是對長期低工資的滯后補償,它有利于解決我國經濟的地區失衡和供求失衡問題,從而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
最低工資標準提升仍然是滯后的有限補償
我國居民勞動報酬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在1983年達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續下降,2005年已經下降到36.7%,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而在發達國家,勞動報酬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一直維持在50%以上。從平均工資來看,我國平均工資的增長幅度也長期低于經濟增長。并且,收入差距的不斷擴大導致勞動報酬比重和平均工資不能真實反映普通勞動者、特別是農民工的收入狀況。根據對上市公司年報的分析,208家上市國企高管與一線職工的收入差距,從2006年的6.72倍擴大到2008年的17.95倍。根據全國總工會第六次職工調查所獲資料分析,2008年,7.75億普通勞動者的勞動收入只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9%。
可見,提高那些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不過是對以往勞動力價格,特別是低端勞動力價格被壓抑的一種滯后補償,并且是非常有限的部分補償。實際上,對于普通勞動者來說,相對于不斷上升的生活支出、特別是住房支出,目前工資水平還是非常低的,難以靠工資收入過上體面生活。
企業能夠消解勞動力成本上漲壓力
擔心最低工資標準提升增加企業用工成本,甚至搞垮企業,純粹是杞人憂天。事實是,中國勞動力成本占企業生產經營成本的比重不到10%,最低工資標準提升對總成本的影響非常有限。如上海市企業人工成本占企業總成本的比重2002年為8.1%,2006年下降為5.6%,2008年進一步下降至4.9%,總體上呈下降趨勢;煙臺市2010年企業人工成本占總成本的比重為3.98%。中國動向 (集團)首席執行官秦大中在接受路透社專訪時稱,尚未感到勞動力成本上漲給中國動向帶來明顯壓力,當前勞動力成本約占公司生產成本2%-3%,預計明年仍將保持在該水平。可見,企業利潤空間很大,完全有能力增加工資。并且,中國制造業工人一小時的薪酬只有美國同行業工人的4%。即使在發展中國家,我國工資水平也處于下游。目前,中國的薪資水平僅相當于墨西哥的1/3,巴西的1/4。申銀萬國最新報告顯示,2001-2009年,中國工資平均年增速為14.4%,而勞動力生產率平均增速為18.4%,能夠消化勞動力成本上漲。當前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嚴重低估,如果勞動力成本年均增速20%,至少能持續9.29年。
當然,部分低效益企業的轉移不可避免。這種產業轉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即使是轉移到國外,也是正常的。發達國家制造業大量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他們的經濟并沒有因此垮掉,有的只是產業升級。至于少數經營不善的虧損企業,破產也是不可避免的。難道連工資都發不出的企業不應該破產嗎?!
有人擔心提高工資標準會嚇跑外資。事實如何呢?根據韓國 《中央日報》記者的調查,雖然也有人提出去越南、印度等地,但多數人認為沒有任何國家具備像中國一樣的生產條件。他們所說的 “不能撤離中國的原因”的核心是生產與市場的合一。也就是說,目前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已經不完全是低廉的勞動力,關鍵在于巨大的市場和完善的產業配套能力。根據商務部調查,外資看重中國的幾點因素并未改變。首先,63%的外資看重的是中國市場的未來潛力。其次,中國相關產業配套比較完善。最后,中國有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由此可見,最低工資標準的增長不會導致外資的大規模撤離,反而有利于地區經濟結構合理化,縮小東西部差距,從而促進國民經濟均衡發展。據報道,為緩解勞動力成本上升壓力,富士康將把主要生產線由深圳遷往河北廊坊,同時將在鄭州市建立新工廠。內遷成為相當多大型電子代工企業的選擇,重慶、成都、武漢等二線城市成為首選。可見,大陸成熟的基礎設施、完整的上下游產業鏈及龐大的內銷市場,使得其全球制造中心的地位短期內難以動搖。德勤最近發布報告指出,中國制造業在未來五年內仍是最具制造業競爭力的國家,印度排名第二位,五年后美國和日本的制造業競爭力排名均告后退。
提高最低工資標準有利于經濟持續增長
有觀點認為,最低工資標準的普遍提升將導致企業減少招工,從而增加失業。事實恰恰相反,導致企業減少招工的直接原因是訂單減少,根本原因是歐美的金融泡沫和亞洲的出口掩蓋下的需求不足 (主要是低工資導致的消費能力不足)被金融危機暴露。目前,中國經濟增長的瓶頸是消費不足,而消費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低工資。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但現在,投資受制于生產過剩,出口受制于歐美經濟衰退。因此,唯一出路是擴大內需,而提高工資標準可以提高消費能力,從而創造需求增長空間。可見,提高工資標準對中國經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推動國內消費,使中國經濟減少對投資和出口的依賴。
提高工資標準增加了勞動報酬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直接提高了消費能力;而與之聯系在一起的產業內遷將加速中西部城鎮化,亦可促進消費,從而有利于經濟持續增長。美國的歷史經驗也證明,工資增長是經濟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中國今天的情況與上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美國很像,美國當年恰恰是依靠勞動和社會保障立法走出困境的。即通過保護集體談判權大幅度提高了工資,從而提高了消費能力;通過確認社會保障權,釋放了消費能力,結果美國獲得了持續的繁榮。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