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新農保制度提前十年完成
據了解,實現新農保制度的全覆蓋,是我省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逐步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重大決策,對改善城鄉二元結構,統籌城鄉發展,提高農牧民生活質量以及促進社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新型農村牧區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改變了過去農牧民以家庭養老、土地養老的傳統養老模式,受到了廣大農牧民群眾的擁護和歡迎。
為了進一步加快我省農村牧區養老保險,省委、省政府決定由省財政籌資將我省還沒有納入新農保試點范圍的樂都縣、湟中縣以及西寧市的四個行政區納入新農保試點范圍,這樣我省成為繼西藏自治區、海南省之后第三個在全國率先實現新農保制度全覆蓋的省份,比國家要求的在2020年實現新農保制度全覆蓋的目標提前了10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有關部門的密切配合下,我省新農保試點工作快速推進,經過近一年時間的積極努力,試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首批8個試點縣,占全省總縣數的17.4%;制度覆蓋農牧業人口61.19萬人, 60周歲以上6.73萬人。截至2010年10月,參保率達到73%.為4.76萬名60周歲以上農牧民發放基礎養老金3004.57萬元。
今年,國務院新農保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將我省6個藏族自治州所轄27個縣(市、行委)列為2010年國家新農保重點擴面試點縣,并于今年7月1日啟動。省政府及時召開了全省新農保試點經驗交流暨重點擴面工作會議,安排部署藏區重點擴面工作。藏區重點擴面27個縣(市、行委)農牧業人口91.96萬人, 60周歲以上10.12萬人。截至2010年10月,參保農牧民16.03萬人,參保率為28%,為5.17萬名60周歲以上農牧民發放基礎養老金1952.19萬元。
今年下半年在全國普遍擴面中,我省又積極爭取國家支持, 2010年10月國務院新農保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同意我省在擴大藏區新農保試點的基礎上,批復我省互助土族自治縣、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化隆回族自治縣、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納入全國新農保普遍擴面的范圍,并于2010年10月1日啟動試點。制度覆蓋農業人口144.18萬人, 60周歲以上15.85萬人。至此,我省已有40個縣(市、行委)納入了新農保范圍。加之此次省委、省政府決定我省自籌資金將樂都、湟中縣,西寧四區納入新農保,我省已實現全省新農保制度全覆蓋。
新農保實行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相結合,新農保基金由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構成;年滿60周歲的農牧民個人不再繳費,按月領取55元的基礎養老金。16至59周歲的參保農牧民按年繳費,繳費標準按100元至500元5個檔次設定,由農牧民自愿選擇繳費,政府對個人繳費給予30元至50元的繳費補貼;對重度殘疾人按100元的標準給予全額代繳,并給予30元的繳費補貼;繳費補貼由省級財政承擔80%,各地財政承擔20%.
這些政策措施形成了我省新農保制度的五大機制,即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責任分擔機制,有利于調動農牧民的參保積極性;個人賬戶養老金和基礎養老金相結合的待遇保障機制,有利于體現社會公平;父母享受、子女參保的家庭聯動機制,有利于促進中青年農牧民參保繳費;政府為重度殘疾人代繳保費的“幫困”機制,有利于將農村牧區困難群眾納入新農保;長繳費多得、多繳費多得的激勵機制,有利于引導農牧民早參保、多繳費。
在財政補貼上也體現了政府責任,明確了各級財政的責任,中央財政負責補“出口”,全額承擔每人每月55元的基礎養老金。地方各級財政負責補“入口”,由省財政和州縣財政按比例分擔。農牧民個人繳費每人每年至少補30元;對選擇較高檔次標準繳費的,給予每增加一個繳費檔次增加5元補貼的鼓勵政策;對農牧區重度殘疾人,地方財政為其代繳全部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體現了統一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