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何時可以接納他們?
“我到不同的城市打工只是想找到更好的發展機會,得到城里人的認同,成為能和城里人一樣的市民。”新生代民工趙友啟說。他的愿望其實也是很多新生代民工的愿望,明明自己就是城市的建設者,可是卻因為戶籍原因總是遭到不公的待遇,他們希望在為城市服務的同時,城市也可以接納他們。
內蒙古近260多萬的外出務工人員中,新生代農民工總數約有166萬人,已經占外出務工總人數的一半還多。而新生代農民工和自己的父輩不同——父輩為了養家糊口到城市打工,心里感覺自己只是城市的“過客”。而新生代農民工正逐漸褪去鄉土氣息,從穿著到思維都和城里的青年沒什么兩樣。他們渴望融入城市,成為新市民。
“我們和城里人一樣,長期在城里工作、生活。但不平等的社會待遇,讓我們處處覺得低人一等。”白吉慶說。
今年28歲的白吉慶已經在城里打工10多年了,雖然已在城里娶妻生子,穿著和說話跟城里人沒什么兩樣,可他卻總感覺自己是個外鄉人。
“我和家人的戶口還在農村,享受不到任何城里人的社會福利。”白吉慶說。
白吉慶來自內蒙古清水河縣的農村,現在在呼和浩特市一家裝潢公司當木工。他初中畢業就出來打工,最初的想法很簡單——渴望像城里人一樣生活,“住樓房,享受社會福利,子女能上好一點的學校,希望有和城里人一樣的社會保障。”
團內蒙古區委的《內蒙古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問題調研報告》顯示,制約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的因素主要有:身份不明確——新生代農民工已經脫離了對土地的依賴,長時間在城里做工,但由于戶籍的原因新生代農民工不是真正的產業工人,享受不到社會救濟、經濟適用房、廉租房、保險等社會保障,他們處在“農民”和“市民”之間的尷尬地位;工資待遇低——2010年內蒙古新生代農民工通過加班獲得的月平均工資也只有1300元,不足城市在崗職工月工資的47%,僅夠維持本人的最低生活水平;社會上沒有話語權——調研發現,很多企業忽視員工利益,員工和企業之間勞動爭議缺乏溝通機制。
“對于新生代農民工而言,要想實現在務工城市長期穩定就業、生活的目標,必須至少享有醫療、養老等3種以上的社會保障。”內蒙古自治區人大代表高曉路說,要想讓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要健全法律制度和社會保障體系,政府要出臺幫他們改善生活的政策。
“高中畢業后就出來了,小時候也沒干過什么農活,畢業后就跟著朋友一起出來打工。”趙友啟說。
來自內蒙古通遼市農村的趙友啟,今年26歲,目前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金川開發區一家私企的普通職工。 為了找到一份適合自己的工作,趙友啟在外打工8年,先后到過北京、重慶等大城市。
據記者了解,像趙友啟一樣的新生代農民工和老一代農民工不一樣,高中、技校、大專文化程度的占50%以上,他們不再老老實實地待在最臟、最累、最“沒出息”的工作崗位上,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更好的發展。
團內蒙古區委的《內蒙古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問題調研報告》顯示,92.4%的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務工是為了實現理想,其中50%的人表示將在務工城市安家。
同時,新生代農民工往往一跨出校門便進入城市打工,他們不愿回鄉務農,也不會務農。調研報告顯示,只有8.5%的人選擇將來回家種地。
“同齡人都出去發展了,留在村里務農會被笑話。”趙友啟覺得,他根本就沒有退路,只能硬著頭皮打工,不然真的不知道回鄉能干什么,怎么生活下去。然而,在城市打工卻充滿著艱辛和苦澀,一年到頭的打拼只能維持自己的基本生活,這讓趙友啟感到很是彷徨。
上一篇:塵肺病常見四大癥狀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