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勞,白領們的自刎方法
“上海一27歲房產中介經理疑過勞猝死”和“普華永道25歲女碩士疑過勞死”的事件讓今年的勞動節變得非比尋常。兩大過勞死案件揭露的職場“過勞”現象引起社會廣泛關注。
健康在“光鮮”外衣下“透支”
除了“過勞死”外,職場白領普遍遭遇的是“過勞傷”。智聯招聘發布的《2010職場人壓力狀況調查》顯示,許多大城市93.24%的白領有加班經歷。工作日晚上加班比節假日加班更頻繁。一邊是令人艷羨的職位和豐厚的薪水,一邊是長期拼命加班和超負荷的身心壓力。智聯招聘調查顯示,48.6%的職場人表示自己壓力很大,72.5%的職場人表示工作壓力已經影響到了他們的生活,其中近六成懷疑自己有輕微抑郁癥狀。
4月13日,上海一名27歲的房產中介經理在家中猝死。死者家屬認為,死因與其長期工作壓力較大有關,一周工作6天,幾乎每天“朝九晚九”,一年中除春節外,幾乎沒有完整的假期,一直在超負荷狀態下工作。
此前幾天,供職于世界上著名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普華永道上海公司的潘潔因患腦膜炎去世。去世前的半個多月里,潘潔在博客里這樣描述自己的“狀態”:有個空當就發燒;閉眼全是電腦界面;“滿地打滾,我要睡覺”……雖然普華永道予以否認,但不少人認為潘潔是“過勞死”。
白領疑因“過勞”導致死亡的例子近幾年來并不鮮見:年初,中金公司一名25歲研究助理猝死;華為公司25歲員工胡新宇曾在連續加班30多天后病倒,一個月后離開人世……
每一次疑似“過勞死”事件曝出,都會在職場白領中引發輿論風暴,而大量網上留言中,“物傷其類”“同病相憐”的心態比比皆是。
普華永道上海公司一位員工(潘潔同事)說,“今年1月到3月特別忙。”即使自己被分到“比較清閑”的項目組,加班到凌晨一兩點也是“家常便飯”。有人連續一周凌晨四點離開辦公室。但不管多晚回家,第二天早上9點半到10點都要“回到”公司繼續上班。“即使比較輕松的項目,一天加班也要在4小時左右,周末還得至少加一天班,一周平均加班30小時,有同事一個月加班加了220個小時。”這位員工說。

體面和尊嚴在“被加班”前委頓
上海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勞動法專家王全興說,當下中國城市尤其是一線城市的年輕白領中“過度加班文化”蔓延的背后,是面臨兩大壓力:一方面是巨大的生活成本壓力,另一方面是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特別是結構性就業矛盾突出。
“在雙重壓力緊逼下,也知道過度加班不合理,嚴重透支健康甚至生命,但只能‘被自愿’地玩命干,不斷挑戰自己生理和心理極限。”這位白領話語中透露出無奈。
一方面是壓力大,另一方面相關保障體系不健全,“職場人士即使反感‘被加班’,也很難輕言放棄。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已被這份工作綁架了。”山東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李善峰說。“用人單位的權力缺乏有效監管是職場‘過勞’主因之一。”李善峰說,一些用人單位片面追求業績發展,把員工當成工具,對人力資源“破壞性使用”。為打造所謂“良好的投資環境”,一些地方勞動執法機構對違反勞動法的企業聽之任之。員工的休息權、健康權、生命權由此“讓位”給了“經濟發展”。
“過度加班”現象的出現,暴露出勞動執法監察的缺失。我國法律規定,實行標準工時制度的用人單位,勞動者每天的工作時間應不超過8小時,加班不超過3小時;每月的加班時間不超過36小時;每周至少保證勞動者有一個完整的休息日。用人單位違反規定,即屬違法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
糾偏“過勞”現象 重在完善法規
華東師大人口研究所副教授王大犇認為,勞動監察部門對違反《勞動法》的行為必須加以干預,不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有關專家認為,我國法律在保護勞工的休息權、報酬權和勞動條件等方面,急需進一步細化和完善,增加衡量勞動強度等更明晰的指標,明確“過勞死”的責任承擔形式。國民身體素質是世界公認的社會進步指標,“過勞”現象不容忽視。有關專家表示,政府部門應從制度設置、法律措施、社會保障等方面采取措施,對“過勞”現象進行糾偏。
上一篇:勞動節該怎樣保護自己?
下一篇:簡單的對調證明,勞師動眾的訴訟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