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仲陽:發展縣域經濟應因地制宜 不必一味追求高精尖產業
顧仲陽
近日去西部調研,發現縣域經濟工業化明顯加速,工業園建設如火如荼。工業園里都有什么項目?電子、生物、醫藥……當地領導自豪地介紹,為加快產業升級,他們上了不少高精尖產業,并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私下聊天,筆者追問:工業園里是否該同時多上點勞動密集型產業,以便更好緩解就業壓力?地方領導不以為然:“現在我們要集中精力搞產業升級,多發展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真有點顧不過來了 。”
很顯然,在地方領導眼里,高精尖產業成了香饃饃,勞動密集型產業則是燙手的山芋,甚至是產業升級的淘汰品。 筆者注意到,不少地方,除了返鄉創業園里有一些農產品[19.18 1.21%]初級加工項目,勞動密集型產業數量不多,亮點更是乏善可陳。
勞動密集型產業真的過時了嗎?高精尖產業,很多生產環節都是機器代替人工,容納就業能力可想而知;勞動密集型產業,看起來并不時髦,但它對就業和經濟發展的貢獻不可小覷。有專家估算,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密集型產業對整個中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90%。況且,勞動密集型產業本身也有較大升級空間。
就業是民生之本。從縣域經濟來看,隨著城鎮化的加速推進和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少富余勞動力等待轉移就業,壓力著實不小。全國情況也是如此,農村還有1億多過剩勞動力,城鎮還有很多失業或零就業家庭,每年還有不少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一窩蜂地奔著高精尖產業去,誰來提供充足的就業崗位?
眼光再放遠點。按照國際經驗,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幾乎是每個國家工業化必經階段。美國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導的工業化持續了110年,日本持續了80年。目前我國的工業化剛從初期邁入中期,今后10年、20年甚至更長時間,勞動力資源優勢[2440.95 1.53%]仍是我國的比較優勢,勞動密集型產業仍是我國工業化的一大動力。
產業升級是一個漸進過程,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產業轉型用了半個多世紀。產業轉型升級當然意味著高技術含量,但同樣需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因為,每個產業在全球價值鏈上都有產業高端,不能簡單地把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產業升級的淘汰品。沿著勞動密集型產業往深處挖,都能發現高精尖的產業制高點。比如,傳統農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但產業鏈條的這頭——生物育種是戰略新興產業,產業鏈條的那頭——農產品精深加工不少也都是高精尖產業。
縣域經濟如何選擇產業,如何處理高精尖與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關系呢?筆者認為,縣域經濟應該因地制宜著力培育自己的主導產業,不必一味追求高精尖。從縣情出發,選擇合適的主導產業做深做透,三產聯動,高精尖與勞動密集型產業并重,打造當地產業核心競爭力,既可撐起一方經濟,又能惠澤民生。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