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就業新階段:實現統一勞動力市場與充分就業
“十二五”時期,政府要完成統一勞動力市場就業保障、就業結構調整與人力資本合理配置、減少隱形失業三大任務,實現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就業體制與均等公共服務保障的充分就業服務體系兩個目標。
行情危險!散戶應該盡快離場? 哪些股票值得滿倉買入?
某些股很可能還要漲50%! 機構資金目前已發生大變化
經過30多年發展,中國的就業已經走出二元結構下的勞動力無限供給,進入現代市場經濟充分就業與周期性失業的統一勞動力市場階段。“十二五”時期,正是中國就業發展到統一勞動力市場階段和周期性失業階段的新時期,就業問題與政府宏觀經濟目標以及政府調控都會發生重大變化。
在2001—2008年的這一輪經濟增長與周期波動過程中,中國的就業實現了三個轉變:1。從二元型勞動轉移到一元型充分就業;2。從外延式總量增長到內涵式結構調整;3。從市場配置型就業到政府保障型就業。與之相對應,政府的就業目標和職能也發生了三方面:1。政府的職能從城市就業保障到城鄉統一的就業保障;2。就業的重心從重視增長的就業轉移到結構調整的就業促進;3。宏觀經濟目標從經濟增長帶動就業的導向轉移到實現充分就業的經濟增長的導向。
“十二五”時期將是中國就業跨入現代統一勞動力市場階段的起始階段。就業問題將由經濟轉型的轉移就業轉變為發展轉型的充分就業。正確認識這一轉變,并及時調整政府的宏觀經濟目標與調控手段,是關乎經濟增長與充分就業、經濟發展與社會穩定的關鍵。
一、二元勞動無限供給向統一彈性勞動力市場的轉變
勞動力市場的這一轉變是在2001—2008年這一輪經濟周期中實現的。2003年以來,隨著下崗與城鎮登記失業并軌,統計規則和國際接軌,國家統計局調查統計常住人口、經濟人口、就業人口,以及城鎮和鄉村的相關人口指標,這些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數據。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相關數據,全社會非勞動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大約是40%,其中14歲以下和60歲以上統計意義上的非勞動人口為35%,殘疾人非勞動人口約為5%。我們根據城鎮人口和就業人口,鄉村人口和就業人口,計算出了城鎮和鄉村非勞動人口及其占各自人口的比率,其中,城鎮非勞動人口比率約為48%,鄉村非勞動人口比率約為35%。
通過將這兩個數字和全社會非勞動人口比率進行比較,我們發現鄉村存在過度就業現象,過度就業率約為5%。這一結論和一個時期農村普遍存在的“386199”(農村留守婦女、兒童、老人)現象較為契合。這也反映了農業勞動的彈性特征和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大提高的客觀現實。
鄉村向城市轉移出去約5%的非勞動人口。其中,一部分非勞動人口就是農民工子女,還有極少一部分跟隨兒女進城的老人,這個數字計算下來大約是1300萬—1400萬。如果進城務工的農民工10個人帶一個子女或老人進城的話,剛好是1.3億的十分之一。這也正好和我們當前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人口統計1.2億大體一致,也和普遍存在的相當一部分舉家進城,以及農民工子女入學問題相一致。而城鎮非勞動人口比率約為48%?減去鄉村轉移進城的5%,比全社會非勞動人口比率仍然高約3%—4%,約為900萬—1000萬人。這一部分恰恰反映了城鎮中的制度性隱形失業。
我們根據全社會經濟人口和城鎮與鄉村勞動人口的統計數據,計算出調查的全社會失業率約為2%。我們假定鄉村勞動人口等于鄉村就業人口,也就是說假定鄉村人口實現了充分就業。那么,我們就可以說失業只是一個城鎮的經濟現象,失業率也就是城鎮失業率。由此,我們通過用非就業人口除以城鎮就業人口加非就業人口,大約為6%,再加上城鎮的制度性隱形失業率,就可以計算出全社會的失業率,或者說城鎮失業率,二者是同一個概念和比率,即9%—10%。又由于此輪經濟增長實現了中國經濟的潛在經濟增長率,而且在2007年超過潛在增長率,達到13%。根據這輪經濟增長率和通貨膨脹率,以及就業水平的分析和比較,可知2006年經濟增長率為11.6%,通貨膨脹率為1.5%。2003年持續的民工荒和2006年鄉村勞動工資大幅度提高,農村實際收入甚至高于城市勞動工資,由此,我們認為2006年達到了經濟的潛在增長水平,11%可以確定為潛在增長率。與此相對應,當年的失業率為6%,就是中國勞動力市場的自然失業率。而這一時期的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中間相差約1.9%。1.9%恰恰反映了由于中國社會保障與財政體制的城鄉分離,導致了城鎮結構性和自愿性失業。
這里我補充論述一下前面關于鄉村就業的充分就業假定。由于農業的工作性質和現代農業的發展,農村就業大都在半年以上,因此,農村就業應從充分就業角度理解。另一方,農村嚴重的老齡化、幼兒化和婦女化,說明了農村勞動人口短缺,出現過度就業現象。尤其是這一輪經濟高速增長階段,農村如同東南沿海一樣,出現了用工荒,工資上漲幅度超過了物價上漲水平。這一假定還符合市場經濟和現代經濟中的就業和失業界定。
此輪經濟增長,中國結束了長期以來發展經濟學關于二元經濟的勞動力資源供給彈性為無窮大的理論和現實階段,中國勞動力市場第一次真正意義上形成了有彈性的勞動力資源供給與需求的均衡狀態。
根據奧肯對美國經濟的實證分析得出的奧肯定律,經濟每增長2個百分點,可以降低1個百分點的失業率。而我們通過計算2003—2008年期間的增長對就業的彈性,結果大約是1.5。也就是說,經濟每增長1.5個百分點,就業將增加1個百分點。
二、就業型保障困境與經濟波動的社會風險及中國就業的任務與舉措
由于這輪長達七八年的經濟增長以及工業化與城市化的發展,大量農民工的就業已經固定化、城鎮化,進而促使家庭的城鎮化。穩定的增長本身給他們提供了就業的保障,而這種就業保障也為他們提供了收入、醫療、子女教育等經濟保障,他們已經與土地和鄉村形成了相當固化的隔離。失業,不僅僅意味著他們失去就業的保障,更重要的是失去收入、醫療,尤其是子女教育等的經濟保障。因此,當下及以后的失業農民工勞動力不同于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時期的農業兼業就業的流動性勞動力,農民工已經是完全脫離了農業,形成了專業的、固化的勞動力市場要素資源,其家庭也成為城鎮家庭的重要組織部分。因此,這次國際金融危機及以后的經濟波動帶來的失業就會給家庭帶來巨大的沖擊,因而給社會穩定帶來巨大的沖擊。
正確認識中國勞動力具有的這一新特征,正確認識當前就業與社會穩定的密切關系,是正確認識和解決當前就業問題的前提和基礎。因此,真正把就業問題放在突出的位置,是十二五時期以及后二元經濟時代中國經濟的一個突出問題與重要特征。
“十二五”時期,中國就業將真正進入一元型、內涵式、保障型充分就業的勞動力市場格局。政府的就業目標與職責必須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政府要完成統一勞動力市場就業保障、就業結構調整與人力資本合理配置、減少隱形失業三大任務,實現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就業體制與均等公共服務保障的充分就業服務體系兩個目標。
為此,應采取五項措施:
第一,實施城鄉一體、社會全員覆蓋的養老保障與失業保障,實現統一的勞動力市場就業保障。
第二,實施內需消費導向與經濟結構調整,實現勞動力就業的結構性調整與轉移。
第三,實施創業的政府扶助與支持政策,鼓勵城市隱形失業者群體創業帶動就業,實現勞動與人力資本資源的充分利用。
第四,實施優先充分就業的宏觀目標,采取就業保障的宏觀調控,實現周期性的就業穩定與充分就業。
第五,實施社會公共服務與壟斷性行業的股份化、民營化、市場化改革,實現服務業充分發展和大學生就業的結構升級。
上一篇:領導不下井最高罰上年80%工資
下一篇:個體勞動者參加醫保最少繳費10年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