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提高勞動生產率
一個二次衰退還沒那么可怕,更為可怕的是遇上一個“失去的十年”。在美國,大家越來越關心糟糕的經濟衰退已傷害了經濟體增長的能力。確實,有很多理由去擔心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現在已經處于一個長期的低增長狀態。危機中,銀行們已經收緊了借貸標準,并且將服從于更嚴格的資本金要求和流動性要求。結果,企業將很難獲得銀行借貸。
更加有限的銀行借貸供給,將意味著較高的資本成本。中小企業——最重要的創新之源以及對就業增長來說是最為重要的因素——將會明顯受到影響。政府在危機中已經負債累累,這暗示未來會有較高的稅收,較少的投資,以及較低的增長率。
另一個擔心是,危機將形成一個長期失業的局面,這會讓失業者的技能慢慢萎縮。增加的結構性失業將減少勞動力產出和效率。當建筑工人和對沖基金管理者不得不去接受再培訓、去做焊接工或者護士時,經濟體很難增長。這個在技能供給和需求方面的錯配,對于就業增長來說無異于砒霜。
在大衰退期間,所有這些效應是很明顯的。在1933年到1937年之間,美國有一個銀行借貸零增長,接下來就是沒有投資,1941年的建筑業等行業實際比1929年還差。
相同的,錯配問題阻礙了人力資源從夕陽產業到朝陽產業的轉型。在英國,煤礦工人大量失業,汽車和技術工業的擴張受阻,因為熟練工短缺。在很多地方,長期失業都變得嚴重。
當一個人失去了技能,將會意志消沉,結果是一個令人失望的、除了失業毫無其他的復蘇。在美國,在1937年失業率是14%,四年才復蘇,那已是二戰前夕。但是,這枚硬幣還有另一面,在1933年以后,產出擴張了。在1933年到1937年,美國經濟年均增長8%。在1938年到1941年,增長平均超過10%。
快速產出增長(沒有快速的資本市場或者就業增長)必定是因為快速的生產率增長。這是1930年的一個迷思。盡管有高失業率,公司大量破產,融資困難,但是1930年代具有很高的生產率增長水平。為什么?或許是工廠電氣化,以及鐵路改組,并且很多公司建立了現代化管理。
這對現在的啟示是,比如通用,面臨危機應該尋求商業模式轉型,美國航空也已經改善服務。制造業公司和服務業公司采用了信息化技術,使得供應鏈和質量管理系統達到最優化。但這一切還不穩固,政策制定者應該行動起來,鼓勵這些管理改善。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