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42名處級干部與山區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同心縣張家塬鄉張家塬村是我區中部干旱帶一個貧困村莊,日前,自治區黨校中青班42名處級干部來到這里,與農民兄弟同吃、同住、同勞動。
握筆桿子的手習慣了割谷子
寧夏環保廳規劃財務處處長王建和同心縣張家塬鄉張家塬村村民陳連功,一個在都市上班,一個在山里種地。但是從9月16日起,王建在陳連功家里住了半個月,他與陳連功一起下地干活。習慣于握筆桿子的王建,已經能熟練地掰玉米、摘葵花、割谷子。
9月28日,記者來到陳連功家里,陳連功憨厚地笑著說,王建的農活干得挺好,不過也曬黑了。
王建是作為寧夏黨校第34期中青班的一名學員來到張家塬村的,跟王建一樣,這個班還有41名學員,都是來自寧夏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的處級干部。這批中青班學員,從9月16日開始到9月30日,住進距離同心縣城90多公里的張家塬鄉張家塬村和海棠湖村的村民家里,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
這兩個村山大溝深,自然條件差,農民幾乎靠天吃飯,2009年兩村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100多元。寧夏黨校第一培訓部調研員張學璽是第34期中青班的班主任,他已是第二次來到張家塬鄉,早在2008年9月,第30期中青班的46名學員就曾在張家塬鄉的4個村,進行了為期10多天的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的“三同”實踐鍛煉活動。“三同”鍛煉,是自治區黨校根據自治區黨委組織部對中青年干部培訓的計劃,采用的一種體驗式培訓方式,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員們受益匪淺,終生難忘。
在大山里,收獲精神上的成長
“剛來那幾天,喝窖水,很多學員吃不消,我的肚子脹了3天。現在大家都適應了,沒有一個打‘退堂鼓’的。”自治區政府機關事務管理局副局長蘇占海是本期中青班的班長,他說:“雖然條件艱苦,但是村民的樸實讓大家感動,有的村民把自家的新房讓給學員住,有的天陰時總是看炕頭熱不熱,不吃早餐的山區農民專門為學員做早飯……”一幕幕純樸感人的畫面,印刻在蘇占海和其他學員的腦海里。
一些村民對自治區的生態移民搬遷政策了解得不全面,心里有疑問、有擔憂,蘇占海與農民一次次溝通,細說這項政策的利好,最后農民兄弟會心地笑了。
一位七八十歲老人來鄉上反映問題,張家塬鄉黨委書記馬宗新立即把老人讓進辦公室,倒上茶,耐心地聽完后,細致地作出解釋。蘇占海看在眼里,不禁對山區鄉鎮干部的工作作風豎起大拇指。
“這短短的15天,與農民兄弟一起吃住一起勞動,值得我回味一輩子。”身著迷彩服的寧夏福利彩票發行中心主任白德東深有感觸地說:“以前在民政部門工作,來過張家塬鄉。這次與農民朋友朝夕相處,讓我對農村有了一個更全面的了解,知道了農民朋友在想什么、盼什么,促使我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為群眾辦好事、解難題。”
一位村民家里缺勞力,想讓正在上高中的孩子回家務農。在白德東的勸說下,這位村民最終打消了讓孩子回家種地的念頭。
賀蘭縣縣委副書記劉鵬看見老鄉家里的玉米地種得太分散,建議老鄉種密一點提高產量。
“種密了不行,因為山區地下缺水,反而會長不大,影響產量。”老鄉的回答讓劉鵬連連點頭。劉鵬還發現,地膜在川區一年只用一次,但是山區農民想出了辦法,地膜能用2年,而且有利于保墑。
劉鵬打算,回到賀蘭縣后,把賀蘭縣鄉(鎮)、村、隊的干部帶到張家塬等山區,學習山區鄉鎮干部們的艱苦奮斗作風。
吳忠市民政局局長蔡菊是從農村出來的,干農活不陌生,但是20多年沒下地了,一開始腰酸背痛,不久就習慣了,她感覺與農民交往的一點一滴,都是一筆精神財富。
在這短短的15天里,中青班學員為當地學校拉了80噸水,解決學校176名師生一年吃水之用,并捐助一些文具書包;為村民義診看病,送了一些常備藥品;搭臺請秦腔劇團為村民唱戲,讓村民過了把“戲癮”……
在這短短的15天里,中青班學員喝的是窖水,吃的是蘿卜白菜,但是收獲了精神上的成長,密切了與群眾的聯系,加深了彼此間的感情。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