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你是收壓歲錢還是給壓歲錢?
對于很多小朋友來說,過年最開心不僅是可以吃好、穿好、玩好,更重要的是可以收到長輩們的壓歲錢。不過發紅包的大人可是一年比一年愁,作為春節習俗之一的“壓歲錢”,此時也開始進入人們的考量范圍。
由于物價普遍上漲,有人在心里盤算,今年是不是該捂住錢包少發“壓歲錢”;有人則盼望今年的“壓歲錢”能水漲船高。但也有人因不能給父母更多的“壓歲錢”而傷感;有人則因為年齡大了,成為“壓歲錢”的路人甲而失落。面對“壓歲錢”,你的表情是什么樣的呢?
開心
有了孩子,就能幫著掙“壓歲錢”了
張恒(化名)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
以往,臨近春節的前幾個月,他和妻子都會省著花,并盼望年終獎金能多發一些。
“不然,過年回老家時,連給親戚家孩子發"壓歲錢"都發不起。”張恒解釋說。
雖然張恒結婚已經快三年了,但前兩年由于工作太忙,一直沒要孩子,但每年春節回老家時,卻免不了要給親戚家孩子發“壓歲錢”,每年支出兩三千元。
不過,今年情況會有所不同:張恒和老婆的工資、年終獎均比以前多了,最關鍵的是,四個多月前,他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寶寶。
“一般來說,新出生的寶寶抓"壓歲錢"比較"給力",不說能把以前賠的都抓回來,至少今年不至于賠太多吧。”張恒說。
按照張恒的打算,今年過春節時,他要帶著老婆多串幾家親戚,給他們“秀秀”自己可愛的寶寶。
“但也有一點點私心,就是想讓寶寶撈回一些"壓歲錢"的老本。”張恒大笑著說,他的老婆等這一天已經等了兩年了。
傷感
掙錢少,給父母包不起大“紅包”了
在大人們為給孩子發“壓歲錢”暗自盤算時,瑞瑞(化名)也在為不能給父母包大點的“紅包”傷感。
她本打算今年給父母各包一個500元的紅包,作為回報給父母的“壓歲錢”,但現在看來成了奢望。“哎,真是一年不如一年啊。”她忍不住感慨地說。
兩年多前,瑞瑞大學畢業,去了福建一個城市的英語培訓學校工作,雖然工資不高,但過年回家時,還是給父母各自包了100元的“紅包”。第二年,這個數字翻了一番。
“紅包”雖小,卻讓瑞瑞很滿足。在她看來,孩子長大成人后,不僅不應該再要大人們的“壓歲錢”,反而應該給長輩們包“紅包”。畢竟他們最需要“壓歲”。
但由于父母不愿意女兒在外地工作,瑞瑞經不起苦口婆心的勸說,一年前,她從南方辭職回來了。原本打算去家鄉的油田上班,但沒能通過考試,只好暫時來到鄭州,幫表姐照看童裝店的生意。
因為生意不太好,再加上父母給瑞瑞的表姐說好的:只要包吃包住,不用給工資。所以,瑞瑞能拿到的工資少得可憐,常常逛一次街就沒了。
“要是還在福建工作,今年包兩個500元的紅包是沒問題的,但如今能包兩個200元的就不錯了。”瑞瑞一臉傷感。
失落
長大了,以后收不到“壓歲錢”了
和瑞瑞一樣,剛工作的李強(化名)也有些感傷,不過,他是因為感覺自己“老了”。
小時候的他,像許多孩子一樣,早早地就盼望春節快點到,這樣就能早點收到親人們的“壓歲錢”。他還常與小朋友討論拿了多少“壓歲錢”,用這些錢買了什么好玩的、好吃的等。
“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大年初一,天還沒亮,就穿好了新衣服,只等著跟著父母去拜年,每次都能收不少"壓歲錢"。”李強回憶說,每次走親戚時,他也總是一大早就催促父母“快走”。
這些年,李強的“壓歲錢”從幾百元漲到了兩三千元。雖然父母每次都催著上交,但他往往軟磨硬泡地留下了大部分。
不過,按照老家的規矩,只要參加了工作,就沒有“壓歲錢”了。
“感覺自己忽然"老"了,成了"壓歲錢"的路人甲。”李強開玩笑說,陪伴了20多年的“壓歲錢”,說沒有就沒有了,心里難免有些失落。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