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員工收入差距大
春節臨近,無論中文講得好不好,老外大都會說聲“恭喜發財”,而老外的報紙,也關注著中國漲工資之事。
日本《產經新聞》1月25日報道了中國的“收入倍增計劃”。文章說,中國啟動“收入倍增計劃”,大幅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如果工資標準連續5年實現每年增長15%,那么薪金收入就將翻番。
文章分析認為,工資大幅上漲會推高企業的用工成本,可能導致外資加快撤離曾以廉價勞動力吸引投資的“世界工廠”。不過, 中國的做法也隱含著這樣一種目的:希望借此向高附加值產業方向調整產業結構。“此舉的真實意圖,似乎是將中國的經濟增長支柱,從勞動力單價較低的制造業轉移至金融業和服務業”。
在提高最低工資標準的同時,農民的收入也要增加,韓國《中央日報》對此予以關注。該報1月24日的文章稱,農民收入增加,為中國經濟給力。
文章表示,2010年中國經濟實現了超出預期的增長(10.3%),其中農村的力量起到了不小的作用。這是因為,去年中國農村的收入創下了25年來的最高增幅。在中國13億人口中,農村人口超過一半以上,因此,農村收入增加意義重大。這將有助于中國轉變為“世界市場”,但如果考慮到城鄉間較大的收入差距,還有待時日。
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去年中國農村人均收入增加了10.9%,城鎮人口人均收入增加7.8%.中國的農村收入增長速度超過城鎮,是自1997年以來的第一次。
不過,盡管中國的GDP已是世界第二,但同富裕國家相比,差距依然懸殊。
自1950年以來,中國人平均工資的增長速度是美國人的10倍多。1980年,普通中國人的年購買力相當于525美元,現在的數字在5000至6000美元之間。同一時期內,每名中國工人的生產力由美國工人的3%提高至19%.近5年來,美國經濟僅增長了5%,而中國經濟增長了70%.
這組加拿大《環球郵報》網站1月23日文章提供的數據,聽起來令人興奮,只看這組數據,似乎中國“趕英超美”的目標近在咫尺,但該報提醒說,各國之間的比較,不像我們想象得那么簡單。
一本新作《富與貧》引人深思。作者米拉諾維奇將對國際不平等的研究,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他指出,令人吃驚的經濟情況使得富裕國家以更快速度增長,富國仍有優勢。
他說:“如果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增長1%,印度將需要增長17%,這一增長率幾乎是不可能實現的。中國需要增長8.6%,才能防止絕對收入差距加大。因此,雖然中國和印度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功,但富國與窮國之間的絕對收入差距擴大了,這點不足為奇。”
《環球郵報》的文章提供了一串具有說服力的數據:在中國人的購買力由每年525美元提高至5000美元的同時,普通美國人的購買力由2.5萬美元提高到了4.32萬美元。這意味著中美收入差距由2.5萬美元左右擴大至3.8萬美元。即使最富裕的中國工人要想接近最窮困美國人的購買力水平,也仍需很長時間。
米拉諾維奇認為,如此大的差距“后果很嚴重”。首先,推動大量人口外遷的國內不平等在未來幾十年中必將繼續存在;其次,社會階層的陳舊理論應被取代。如今,80%的收入差距是由地理位置引起的,只有20%是由收入分類導致的。這些地理障礙,可能比19世紀古老的階級障礙更加難以逾越。
下一篇:職場保衛戰怎么打?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