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改變命運,還對嗎?
讀書無用論,由來已久,最古的主張者也許是孔子的得意門徒仲由,即子路。而近代所謂的“讀書無用論”則源自于文化大革命時期,認為讀書沒有實用價值、讀書不能創造財富,這一觀點更發展成“讀書越多越反動”。在當代嚴峻的就業形勢下,上完大學也找不到好工作,這就使得“讀書無用論”思想在農村蔓延,如果孩子成績平平只能上專科,還不如早些出去打工掙錢。于是,新“讀書無用論”漸漸在農村有“抬頭”的趨勢。
而所謂的讀書無用論是某些人或群體在評價社會現象時,因為目標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自我難以理解或難以改變,而對讀書(或教育、知識、學習)所持有的一系列否定態度和觀點。
讀書無用論的經濟學視角
一個人本科4年最少花費2.8萬元,相當于貧苦縣一個農民35年的純收入,而大學畢業生的起薪有一再創新低,甚至跌破月薪1千。以前的讀書無用論,被大學生一度成為天之驕子的情況所擊破,但這種新形勢下出現的舊命題,用經濟學視角解析,不容忽視。
起薪低不可怕,沒前途才可怕
一些大學畢業生之所以在勞動力市場爭取不到較高的身價,通常不是知識的價值出了問題,而是沒有把所學的知識轉化為技能。如果一個人只是把書本上的知識復制到腦子里,即便學富五車,對于用人單位來說,也是百無一用,毫無價值。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把技能轉化為財富,唯有如此,一個有知識的人就不會抱怨自己白上了這么多年的學。對于大學生來說,起薪低并不可怕,沒有前途才可怕。
讀書改變了我的命運
王文華,33歲,18歲高中畢業來深,從西餐廳服務員到貿易公司總經理助理,再到活躍在報紙和網絡的撰稿人、版主,她說,知識改變命運。
1991年,王文華從揭陽來到深圳,在大亞灣核電站的西餐廳里端盤子,每月工資100多元都花在買書上,來回市里買書要在路上奔波4個小時。當時她的壓力很大,不但要學英文服務好外國客人,還要經常加班,看書只能見縫插針:走路看,去洗手間看,熬夜點燈看。
因為喜歡看書買書,王文華每次搬家,那一箱箱沉甸甸的書都讓幫忙的女友們叫苦連天。結婚時,她丈夫立誓:“一定要爭取分到三房,讓其中一間成為你的書房!”現在,住進寬敞的三房,這個嗜書如命的女人有了一間屬于自己的書香空間,不少朋友也把她的書房當成圖書館,書也成了朋友們送給她的最好禮物。
一個端盤子的女孩能做些什么?當有人這么質疑時,她在書里汲取著前行的勇氣,她告訴自己:“一定要超越昨天的我。”通過自學,她可以用英語、法語和客人交談;經過上千個伏案挑燈的讀書夜,王文華獲得了廣告策劃與制作、漢語言文學兩個大專文憑。她從餐廳服務員升為領班,又從貿易公司談判專員升至總經理助理,2000年,有了孩子的她賦閑在家,開始頻繁參加各種征文大賽,光是《深圳晚報》和深圳讀書月主辦的征文大賽,她就拿過四個獎項,現在還是深圳新聞網“似水流年”的版主,經常在天涯社區發表書評,目前她還在創作兩部長篇小說。
在王文華的影響下,在大亞灣核電站工作的丈夫通過學習,評上了核電運行的最高職稱,當上了高級操作員。4歲的女兒小楓也開始像模像樣地寫短詩,還在《深圳青少年報》上發表了處女作《小貓小狗和小雞》。每晚,小楓依在媽媽懷里聽媽媽讀一個小時的童話;過生日時外婆外公問她要什么,小楓毫不猶豫地說買書。除了滿壁涂鴉,媽媽的書柜成了小楓最愛逗留的地方。
“感謝愛我的先生,感謝上蒼。我是個非常平凡的人,沒有什么成就,但我坐擁書城,其樂無窮,這一生足矣。”王文華的笑就像秋日午后的陽光,燦爛,暖人。
上一篇:春節,令大多打工族變成了周光族
下一篇:找工作靠自己才有面子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