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來子女平等享有教育資源,青島市長說不辦民工學校
很多地方為了保證外來人員的子女能夠在上學年齡按時參加義務教育,設立不少農民工學校。看似很為外來人員著想。但是全國人大代表、青島市市長夏耕卻說:“我們不辦農民工子女學校。社會公平不應停留在物質層面,我們考慮,如果專設面向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校,相對矛盾少、好操作,但實際上會讓孩子們感覺出內外有別,難以融入這座城市。因此,我們讓‘新市民’的子女全部在青島義務教育學校就讀,并與本地學生在免學雜費、學生資助、評優升學等方面一視同仁。”
"十一五"期間,青島市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共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12.3萬名,占全市總數的17%。青島市不設立專門的“新市民”即農民工子女學校,所有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均享受與當地戶籍學生同等的義務教育資源。
青島市教育局介紹,2004年,青島市政府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城市外來務工就業人員子女基礎教育工作的意見》規定,流入地政府負責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教育工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要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校為主接收。為保障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本地學生共享教育資源,青島市沒有設立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而是以公辦中小學為主接收。 據統計,目前青島市義務教育階段97%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公辦中小學就讀,只有3%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由家長選擇在民辦學校就讀。青島市公辦中小學對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就讀的“全納”,保障了他們入學機會的均等。 從2004年開始,青島市公辦小學和初中學校免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借讀費。從2007年開始,青島市開始免收包括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在內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教育投入方面,青島市堅持外來務工人員子女與當地學生完全同等待遇,各級財政每年按照學校實際在校人數撥付教育經費。
此外,青島一些學校還專門開設了幫助農民工子女適應城市生活的校本課程。記者在青島市李滄區的東川路小學采訪時得知,這座學校開設“校園媽媽活動”,由18名學校老師擔任“校園媽媽”,負責部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習、生活及心理輔導等,幫助這些學生順利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城市生活。
在東川路小學六年級就讀的王蒙是2006年跟隨父母從內蒙古來到青島,她也曾是“校園媽媽”的“女兒”之一。在順利適應新環境后,現在擔任學校少先大隊大隊長,她對記者說:“這里的學校與以前相比,除課堂學習以外,還有很多其他有意思的活動。如典籍誦讀和趣味運動會,還能和電視臺一塊做節目。”
為幫助家庭困難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完成義務教育,青島市設了“青島市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愛心基金”。截至目前,青島市共有600名家庭困難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得到資助。
此外,青島率先在全國實現外來務工子女與本地學生平等接受高中階段教育。2004年起,在青島市接受完義務教育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可與本地學生一同參加初中學業水平考試,可以報考當地的普通高中和中等職業學校,報名條件、錄取分數、收費標準等,與本地學生完全相同。
上一篇:紫陽民工創業優惠多
下一篇:民工們何時可以擺脫戶籍制約?
無需注冊 快速免費咨詢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