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勞動力市場現不勞而獲者 27人訛詐企業獲刑
中新網寧波12月7日電 (記者 何蔣勇) 從勞動力市場招來的工人,要么不會干活,要么偷懶不干活,工廠老板自然要把這樣的人辭掉,但對方卻異口同聲地要起了“誤工費”“打車費”,老板見對方人多勢眾,只好花錢息事寧人。
是招工真的如此艱難了,還是其中有詐?近日,這起涉案被告人多達27人的尋釁滋事案由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檢察院提起公訴,在海曙法院公開審理,這伙專門以招工不錄用為幌子而訛錢的非法分子,其“賺錢”招數也浮出水面。
勞動力市場成不勞而獲的“據點”
位于寧波市海曙區鄞奉路的勞動力市場一直是寧波市幾家工廠招工的重要平臺。但從2010年6月起,多家工廠在這里召去的工人不是錄用不了,就是錄用了后偷懶生事,或者企業明明只招三四人,工人一去卻就是十多人。有些人甚至剛進廠就去食堂搶飯吃,并要求安排住宿,另外還提出很高的薪酬要求,這讓企業主不得不把他們辭退。
然而,被辭退似乎是他們早就預料到的事。一說到工廠不要他們了,他們就開始起哄,要求補償過來的路費、誤工費等。很多企業主被他們鬧得心煩,甚至工廠正常的生產秩序都被打亂,只好每人發個一兩百元了事。有些企業主見事情鬧大,還報了警,但民警也只能對此進行調解,最終還是由企業主拿出點錢息事寧人。
在2010年10月底的那次則鬧得更大,鎮海區九龍湖鎮的一家五金廠內,新招來的員工因為影響了生產秩序,和老員工也發生了沖突,混亂中有人還受傷進了醫院。經當地的村委會、鎮調解委員會協調,最終這家企業賠償給鬧事的六名被告人共2.6萬元。
隨機搭伙,27名被告人來自全國12個不同省市
這27名被告人分別來自安徽、江西、江蘇、云南、河南、湖北等12個不同的省份,年齡大多數集中在30幾歲。個別的,最大一位已47歲,最小的則剛滿20歲。他們也沒有特別固定的團伙,一般都是六七個人、十幾個人一伙去“做事”。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原先都是來勞動力市場找工作的,也正是在那里,聽說了這么一種“賺錢門路”,于是也跟著幾個領頭的一起去工廠渾水摸魚。
據幾位被告人交代,他們在勞動力市場等著企業來招工,不管做啥都說自己會做,然后就十來個人一起擠上企業來接工人的車子。有時候招工方明確表示不需要這么多人,他們也賴在車上不下來,招工方只好把他們都帶回工廠。到了工廠他們就挑三揀四,嫌這嫌那,煩得工廠不愿意招聘他們,此時就會有個帶頭的要求賠償路費、誤工費,其余人也一起跟著起哄。
就算企業真的工人緊缺,留下了他們中的幾個人,他們也會在工作時偷懶、故意引發矛盾,總之就是逼著工廠辭退他們,“讓工廠留你不容易,讓工廠趕你走還不容易么?”一名被告人這么交代。而一旦工廠要辭退他們,他們就又有理由索要工資等費用。
“不用干活,也能拿到和干活的人一樣多的一天的工資錢。”被告人說,“于是就選擇了這個偷懶卻還能拿錢的方式。”
招工方:生產秩序受到嚴重影響
這些案件的受害單位集中在寧波市鄞州區,也有幾家在江北區、鎮海區和奉化市。他們都是在勞動力市場張貼了招工信息或者親自去勞動力市場招人,卻沒想到招來的是一大堆麻煩。
除了鎮海九龍湖鎮那次外,另外的十幾起案件中,各家企業的賠償金額都在1000元至4000元不等,每個鬧事的被告人拿到手的也就幾百元左右。工廠是為了花點錢息事寧人,而這些被告人則只要能不干活拿到錢就成,因此每個被告人的涉案金額都不算太大。但是他們造成的社會影響卻遠遠不止企業損失的這些賠償金這么簡單。
“他們一鬧,工廠就沒法開工,生產秩序被嚴重擾亂不說,我們以后都不敢去勞動力市場招工了,因為也聽說別的工廠從勞動力市場招來的工人也有這樣的情況。”其中一家受害企業的負責人在接受民警詢問時表示。“他們把整個市場的風氣都搞壞了,這樣子真正受害的其實是誠心誠意去勞動力市場找工作的外來務工者。”
在法庭上,公訴人也對這些被告人擾亂正常的生產秩序、破壞勞動力市場和大部分外來務工者形象的行徑進行了譴責。
經過一天半的審理后,海曙法院與今天(12月7日)上午作出了判決。法院認為,該27名被告人與他人合伙強拿硬要他人財物,情節嚴重,均構成尋釁滋事罪。根據27名被告人參與犯罪的次數、涉案金額和認罪態度等多種因素,法院分別作出了判處有期徒刑九個月至兩年半不等的判決。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