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穩步提高勞動者報酬
提高職工工資是關乎繼續保持企業發展熱情與國家提供充足公共物品和有效宏觀調控的大事,要合理穩妥、統籌兼顧、循序漸進
在中央提出擴大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以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大背景下,勞動所得占國民收入比重過低,進而導致無力增加消費的問題已經成為社會焦點。改革開放30多年都一直埋藏在企業內部“秘而不宣”的勞資矛盾,今天已經成為我國政府和企業必須重視且認真解決的問題。如果解決不好,不僅會由于影響擴大內需而影響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而且會殃及社會穩定,引發社會沖突,斷送穩定和諧的大好局面。因此,我們應當一手抓生產,努力做大“蛋糕”;一手抓分配,認真分好“蛋糕”。
客觀地講,盡管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取得了輝煌成就,但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落后的生產力與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之間的矛盾仍是我們面臨的主要矛盾。因此,我們必須始終把發展生產力和做大“蛋糕”放在首位。而要做大“蛋糕”,整個社會必須具備強有力、可持續的激勵與動力,就需要分好“蛋糕”,既承認合理收入差別,又要注重社會正義,努力兼顧好效率和公平。
要分好“蛋糕”,當前最迫切的是如何合理穩定地提高職工工資,遏止勞動所得占國民收入比重下降勢頭。然而,要提高職工工資,并不是簡單地從企業和國家所得那里拿出來分給職工了事,而是一個關乎繼續保持企業發展熱情與國家提供充足公共物品和有效宏觀調控的大事,因此要合理穩妥、統籌兼顧、循序漸進。
“合理穩妥”是指,一方面,要健全和落實最低工資制度,捍衛勞動力價格的道德底線。也就是在確定最低工資的水平時,除了要考慮職工維持、發展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費用外,還應考慮其贍養老人和撫養孩子的費用。不僅如此,最低工資標準不能一勞永逸,要隨時根據通貨膨脹水平和生活負擔的增加程度進行調整。否則,由于最低工資不能保證勞動力的生產和再生產,進而造成生產力萎縮和價值源泉枯竭。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健全與經濟增長水平相協調的職工工資增長機制。讓老百姓分享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成果,是我們黨對人民群眾的莊嚴承諾。為此,各級政府必須真正建立起與經濟快速增長相適應工資增長機制。只有這樣,人民群眾才能擁護改革開放,才能積極投身經濟建設。特別是在產能過剩和消費需求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只有讓職工收入增長跟上經濟增長,社會需求才能不斷增加,經濟增長才能更加平衡。
“統籌兼顧”,就是在確立職工工資增長水平時,既要充分考慮企業承受能力,又要考慮不同行業職工之間的工資水平。我國許多勞動密集型的加工企業利潤微薄,如果職工工資提高幅度過大,勢必影響企業利潤。如果企業關閉破產,必然造成職工失業,反而得不償失。
同時,要努力處理好部分壟斷行業職工和一般競爭性行業職工的工資關系,盡可能做到“同工同酬”,避免行業差別過大。特別是要妥善處理好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內部經營管理者與一般職工之間的工資關系,堅決控制管理者收入與職工工資的倍數,切忌差距過大。再者,還要注意處理好公務員工資與產業工人工資之間的關系,在給公務員加薪的同時,也要考慮給工人加薪,如果企業給工人加薪確有困難,政府也可考慮給企業適當減稅。這個關系非常敏感,不能簡單地對公務員單邊加薪。
再講“循序漸進”,是指在確立職工工資增長水平的時候要充分考慮經濟增長的周期性,做到“豐歉平衡”。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工資具有很強的剛性,升起來容易,降下來難。因此,確定職工工資增長幅度,一定要充分考慮長遠,留出一定的儲備金,做到“以豐補歉”,循序漸進,讓職工能夠不斷感受到經濟增長和企業發展帶來的實惠。
有了這些確定增加職工工資的基本原則,各級政府和各類企業就應該積極行動起來,因地因企制宜,切實規范企業內部的勞資分配關系,大力推進勞資伙伴關系建設,努力實現企業所得和職工收入的“包容性增長”。
首先,企業特別是私營企業要從打造百年企業的戰略高度認識勞資關系,認識合理穩定提高職工工資的必要性。世界各國的企業發展歷史經驗表明,不論何種企業,大都成于勞資和諧,敗于勞資沖突。和諧的勞資關系,不僅有利于充分調動勞動者創造價值的積極性,而且有利于企業減少管理成本。合理穩定地給職工加薪,雖然從短期來看會增加企業的成本負擔,但從長遠來看,這種付出必然換來職工主人翁意識和工作熱情的提高,進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價值。
其次,各級政府要從社會和諧和擴大內需的高度認識企業初次分配關系的調整,積極推進勞資和解和勞資共贏。我國勞動力市場供過于求的狀況還將長期存在,就業壓力必然導致勞弱資強。因此,政府必須介入初次分配過程,切實增強職工討價還價能力,努力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同時,要加快企業工資集體談判制度建設,切實保證勞資分配關系的民主化和科學化。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