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外出務工效用 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
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是解決“三農”問題、推進城鎮化的基本途徑。然而,近些年不少地方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出現了趨緩勢頭,外出務工對相當一部分農民的吸引力下降,以至于一些沿海地區出現了“民工荒”。對此,可以用效用理論來進行分析。
根據效用理論,農民外出務工效用包括務工的勞動收益效用、勞動感覺效用和勞動休閑效用等。勞動收益效用,即通過勞動獲得收益產生的感受;勞動感覺效用,即勞動行為過程中身體與心理的感受;勞動休閑效用,即勞動之外生活行為的感受。一般來說,勞動收益越提高、勞動環境越改善、勞動休閑越有效,農民外出務工的效用就越大。那么,為什么不少地方農民外出務工出現了趨緩勢頭呢?主要原因就在于農民外出務工的效用并沒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同步提高。首先,農民外出務工絕大多數從事的仍然是簡單的體力勞動,技術含量偏低,勞動生產率不高,農民工的貨幣工資即名義工資增長緩慢,再加上物價上漲以及生活成本上升,農民外出務工的實際收入沒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相應提高。其次,不少農民外出務工的工作環境較差、福利待遇偏低,甚至有時勞動尊嚴受損,農民外出務工的勞動感覺效用沒有隨著社會文明進步而有效改善。最后,農民外出務工業余生活單調,休閑娛樂缺失,家庭成員異地分居,農民外出務工的休閑效用水平一直較低。可見,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應著力改善農民外出務工效用。為此,需要在以下幾方面作出努力。
進一步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農民工作為我國從傳統農業國向現代工業國轉變過程中的一個特殊群體,是推動現代工業文明進程的重要力量,同時擔負著改善自我、由農民轉變為市民的重要使命。政府應積極發揮主導作用,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提高農民外出務工效用。比如,實施激勵性政策,加快產業結構升級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高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投入產出效率,為提高農民工勞動收入創造條件;進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特別是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不斷提高農民工的勞動收益效用。同時,促進企業改善生產環境和組織管理以及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外出務工的勞動感覺效用;不斷降低農民工市民化門檻、提供廉租住房以及便利的公共休閑,提高農民工的勞動休閑效用。
進一步發揮企業的關鍵作用。農民工既為我國工業化、城鎮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又為企業生產經營提供了必需的生產要素。改善農民工務工效用,既是企業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又是企業發展的需要。首先,企業應自覺遵守保障勞動者權益的法律法規,隨著企業發展和經濟效益提升不斷提高農民工的勞動報酬,使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廣大職工與企業結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其次,應給予農民工平等待遇,鼓勵和支持農民工參與企業民主管理,保障農民工的勞動權益。再次,應有針對性地加強企業文化建設,不斷改進農民工的福利狀況,豐富農民工的文化娛樂活動,方便農民工的家庭生活。
進一步發揮農民工的主體作用。農民工是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的主體,是務工效用改善的受益者。應加強教育引導,充分調動農民工的積極性,使他們主動提高科學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以高效的勞動實現自身價值,創造美好生活;積極適應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變化,轉變思想觀念,盡快融入現代工業社會和市民生活。
下一篇:從勞動力流動看產業轉型
熱點文章點擊
- 01工傷賠償標準2015
- 02工傷認定的情況、申請時間
- 03病假的天數是怎么計算的
- 04最新勞動仲裁申請書
- 05辭職的流程
- 062015年生育生活津貼標準如何確定